去留之間,外烈焰最新sf資在華構建“新版圖”

  • 一些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要進一步推進解決。“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場持久戰。希望中國繼續加強立法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優化執法環境、提高侵權行為的成本。”陶氏化學亞太區首席技術官姚維廣說。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王潔等跨國公司負責人也希望中國的投資政策更加穩定。

    為提升外資質量,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今年商務部將在深化外資審批體制改革、拓展自貿實驗區制度創新試點領域、出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各領域擴大開放、完善營商環境等方面發力。

    編者按:外資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底,我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83萬余家。目前,外資企業創造了我國近12的對外貿易、14的工業產值、17的城鎮就業和15的稅收收入。在經濟轉型升級的當下,外資之於我國的意義發生什麼變化?外資在產業流向和區域分布上有什麼特點?歲末年初,新華社記者深入多地,走訪外資企業、工業園區、研究機構和有關主管部門,今天播發系列稿件,呈現外資在華新圖景。

    值得注意的是,鋼鐵、水泥、電解鋁、造船、平板玻璃等傳統制造業外資流入基本為“零”,外資產業鏈呈現由低端不斷向中高端攀升的態勢。大量跨國公司加快布局,在華設立研發設計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結算中心、財務中心、跨國公司總部等。

    “我們在中國市場享受過‘改革紅利’,相信以后會在中國進一步開放中獲得更多機遇。”卡特彼勒全球副總裁兼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其華表示。

    硬幣的另一面,挑戰依然嚴峻。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像一塊“磁石”,吸引著眾多外資。

    “東莞確實有諾基亞工廠等一些外資企業關閉外遷,但並沒有形成‘撤離潮’。事實上,低端代工生產企業的關停,淘汰了落后產能,為引進更多優質項目騰出空間。”東莞市商務局副局長方見波說。

    “新生外企”涌入長江經濟帶區域。該區域去年新設外資企業11974個,佔全國總量的45%,區域內外資結構逐步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升級。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