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丧尸的身躯中,埋藏着海地人民的血与肉(3)

  • 从海地巫毒到丧尸文化,其实是一个颇为讽刺的过程。通过丧尸概念的演变,能够发现这背后潜藏着天主教与巫毒教百年间的角力。巫毒教虽然被不断异化,但它的血液又撒向了上帝的乐土,最终孵化出人们喜爱的混血品种。

    《白僵尸》

    1932年上映的电影《白僵尸》(White Zombie)中,丧尸这种可怖的“生物”还持着苍白的面容,瞪大的双眼,形象更偏向吸血鬼。如今的游戏和电影却展现了另一番光景,它们开始脱离人型体态,长出触手和菌苔,变得更复杂、更迅捷,且更有攻击性。

    自从法国人占领这块土地以来,舞蹈、音乐,先祖崇拜等巫毒仪式被强迫废除,奴隶们需要一边听着上帝的教化,一边在鞭笞处死的威胁中维持本源信仰。而在1915年~1934年美国占领海地期间,又出现了诸多与天主教结合的傀儡政权,民众所持有的民俗法器被大规模销毁,巫毒教的势力进一步弱化。

    异化的成果可以说相当显著,当提到“巫毒”这个词时,你脑中大概已经闪过好几个形象,诅咒人的娃娃、饮血的仪式、沸腾的绿色药物,以及美国丧尸的源头:动物干尸与还魂术。

    与大部分泛灵论衍生的宗教文化相同,巫毒教祭祀不仅需要主导神与人的沟通,而且也得负责民众的身体与心灵疗愈,甄别和研磨药粉无疑是一道日常工作。直到今天,巫毒教的祭祀仍然会在死者面部抹上粉末,在1986年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戴维斯也承认“丧尸粉”更像是一种精神信仰层面的寄托。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